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试题资料 > 幼儿试题 >

天津教资必知: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2023-12-25 10:19:36
中师华图

一、相关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精力过剩论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

(二)娱乐论(松弛说)

娱乐论的代表人物是拉扎鲁斯。其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惫,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的,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复演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尔。其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四)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预演说或生活预备说。新生儿或是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些不够完善的部分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使本能更完善。这种游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这种好奇好动随年龄的增长,它对未来需要的有事先训练的意义。

(五)工作说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该观点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和权利,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3.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4.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

5.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三、幼儿游戏的价值

(一)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既有全身的也有局部的运动,使儿童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得到活动,促进骨骼肌肉的成熟,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游戏锻炼了儿童大、小肌肉的活动能力,能够促进儿童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等自然因素,促进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4.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能够带给儿童愉快和满足,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游戏使儿童直接接触周围的各种事物,获取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并在外部动作操作和内部理解、巩固的心理活动中发展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发展了口头语言,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拼音游戏、数数游戏等则直接锻炼儿童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力。在游戏中儿童发展了语言,并以语言为中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发展了智力。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并以“假装”或“好像”为标志或条件给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与空间,也为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需要不断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进行都蕴涵着锻炼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条件。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在游戏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下,儿童的觉醒水平适当或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并形成社会性活动。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在游戏中儿童出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学会发展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区别,由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游戏中,儿童通过对角色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转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有助于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游戏中儿童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身行为服从游戏要求,这个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

(四)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游戏时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发展友好、同情、责任心等积极情感。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

游戏就是儿童感受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能力,发展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不愉快情绪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发泄和缓和,因此具有心理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示例】

1.【单选】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1.【答案】A

【解析】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故本题选A。

2.【单选】“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游戏理论是( )。

A.预演说 B.剩余精力说

C.复演说 D.松弛消遣说

2.【答案】A

【解析】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故本题选A。

3.【单选】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 )。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3.【答案】C

【解析】该学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故本题选C。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报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